English

语文教学是怎样倒掉“孩子”的

1998-04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李裕德 我有话说

笔者在四十年代初念过私塾。私塾的教学表现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情况。每天上学,进门坐下来就赶紧背书,准备先生检查。检查完了,先生便上新书,主要是教学生念一念,偶然也讲解一下难懂的地方。学生回到座位,还是背书。下午是习字,然后是作文。这样的教学。自然是枯燥无味的,而且教学内容很陈旧,无非是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《史记》《左传》,不能培养抗日救国和革命、建设需要的人才,人们便逐步废止了私塾,开办学校,引进了西方的教学内容。

私塾里的语文教学,是一种经验式的教学,就是看古人是怎么写文章的,便让学生照着写;看书法家是怎么写字的,便让学生依葫芦画瓢,基本上不讲知识性,不讲语言文字的规律,也不强调对内容的理解。不过,经验式的教学,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,人们学习语言文字,都是从模仿开始的。可惜的是,人们在泼脏水的时候,把澡盆里的孩子也倒了出去,逐步放弃了经验式教学的优点,过多地强调了知识性、规律性和对内容的理解,语文教学便逐步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

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建国初期,笔者上了“官学”,目睹了语文教学逐步倒掉“孩子”的全过程。建国前后,老师既让学生背诵一些课文,也讲解比喻、排比,主语、谓语之类,既有经验性,也有知识性。当时的语文教学虽然问题也相当多,但是相对说来弊端是比较少的。不久以后,全面学习苏联,连代数、世界近代史、世界经济地理等课本都是从苏联翻译过来的。在语文教学当中,依照苏联专家在中国搞的《红领巾》教学这个知识型的教学模式,使语文教学逐步知识化,每一课都讲时代背景、作者介绍、主题思想、段落大意、写作手法等,大部分时间,都被老师的重复讲解占去,让人昏昏欲睡。从报纸上读到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时,我们都感动得掉下眼泪。这篇文章很快选入了语文课本;老师那么一分析,弄得支离破碎,我们听起来味同嚼蜡,一点激情都没有了。后来进一步吸收了西方的语文知识,近义词、反义词、主语、宾语这些概念便充满了课堂,出现了老师“满堂灌”的局面。现在,过分的应试教育又把这个模式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经验型教学基本上变成了知识型教学,使整个社会都为语文教学担忧。

经验式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;讲究知识性、规律性,多半是从西方“拿来”的,所以从经验型到知识型,反映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过程。中西文化结合得是否成功,常常是我们的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。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实在令人头疼,从某种意义上说,就是这种结合不成功的结果。经验性和知识性,两个方面需要结合起来,既要传授前人使用语言文字的经验,又要有恰如其分的知识作指导,并且使学生感到兴味盎然。这一项极端艰巨的任务,可能需要几代人的艰苦探索,反复试验。许多领导干部、语文工作者和语文教师,包括笔者在内,为探索这种结合付出了辛勤劳动,都没有改变语文教学那种让人担忧的状况,都深知这一任务的艰巨性。

当前,作为一种暂时的办法,可以参照建国初期的经验,淡化一下语文知识,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,把时间还给学生,让学生多读、熟读、背诵优秀课文,体会课文中的思想美、艺术美、情感美、语言美,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某些语句、文章的写法,发扬经验型教学的长处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就要在考试改革上下功夫。目前的考试,多半是考语文知识。考试这根“指挥棒”不改变,教师只能违背心愿地教,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地啃,语文教学的真正改革便不能起步。

(作者系北大附中特级教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